DSCF4020

課程

課程

「白普理小學是一所獲認可的國際文憑世界學校,並於2023年完成了國際文憑組織的最後一次聯合評估訪問。」

 

什麼是國際文憑教育?

國際文憑的使命和理念:

 

國際文憑(IB)教育的核心是3至19歲的學生,他們各具獨特的學習方式、優勢和挑戰。國際文憑注重每個學生的整體發展,因此國際文憑課程不僅關注認知發展,還包括社交、情感和身體健康。其目標是培養具有探究精神、知識豐富和富有愛心的年輕人,使他們具備應對社會複雜挑戰的適應能力,並能幫助建設一個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

 

研究結果和超過45年的實踐經驗證實了國際文憑四個課程的效能。國際文憑課程強調學習如何學習,並教導學生將學習視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際文憑促進學校的發展,以:

 

  • 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追求個人抱負、設定具挑戰性的目標,並培養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毅力
  • 培養具備知識的學生,使他們能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斷,獲得帶來有意義改變所需的靈活性、毅力和信心
  • 鼓勵健康的人際關係、個人和共同責任以及有效的團隊合作

 

測量成果
為了測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並監控他們的進度,國際文憑教師使用多種評估策略,包括形成性評估,這種評估提供持續的反饋,可供教師用來改進教學,也可供學生用來識別自己的優缺點,並確定需要改進的領域。教師對年長學生使用具有國際基準的總結性評估,這些評估是基於標準的。這意味著學生是根據一套商定的學習成果進行衡量,而不是像常模參照評估那樣按「鐘形曲線」評分。

 

國際文憑小學課程(PYP)
在國際文憑小學課程(PYP)中,最年輕的學生學習和運用來自各個學科的知識、概念和技能,探索六個跨學科主題,並開始培養學習者特質。

 

國際文憑中學課程(MYP)
國際文憑中學課程(MYP)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框架,鼓勵學生在學習與現實世界之間建立實際聯繫,並以個人項目作為結束。完成MYP的學生為修讀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做好充分準備。

 

大學預科課程(DP)和職業先修課程(CP)


在高中最後兩年,學生可以選擇進入:

 

  • 大學預科課程(DP),這是一個同時強調知識廣度和深度的課程。DP由六個學科組和核心課程組成,包括知識論(TOK)、創意、活動和服務(CAS)和最多4,000字的研究論文,即延伸論文(EE);
  • 或,職業先修課程(CP)。CP將兩門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科目與校本職業相關課程結合。它使學生能夠繼續深造或立即進入所選擇的職業道路。

 

什麼是國際文憑小學課程?

家長介紹

國際文憑小學課程簡介

 

點擊此處觀看錄製視頻

 

 

Expansion 2: 國際文憑小學課程術語

查看國際文憑小學課程術語表

 

  1. 行動:基於學習採取負責任、符合道德且有意義的步驟。與國際視野相關的詞語:行動循環-包括選擇、行動、反思和展示行動影響的過程。我們希望學生如何行動?;反思、選擇、行動。
  2. 附加概念:概念是「中心思想」——一個持久的原則或想法,不受特定起源、學科內容或時間限制(Erickson 2008)。概念代表廣泛、抽象、永恆和普遍的想法。
  3. 主動性:發聲、選擇和主導權。當學習者具有主動性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會改變;教師與學生的關係被視為夥伴關係。
  4. 學習方法(ATLs):幫助學生成為自我調節學習者的技能,學生在各學科領域發展並應用於現實世界情境的技能。這些包括思考、研究、自我管理、社交和溝通技能。
  5. 評估:評價和收集個人或群體的理解、知識和技能信息的過程。相關:評估的四個維度:監測、記錄、測量和報告。
  6. 評估標準:描述學習不同方面成就水平的描述符。
  7. 學習者特質:有助於個人和學習社群福祉的性格特質。鼓勵學習者培養的一系列特質,反映國際文憑的使命和價值觀。國際視野包括:探究者、知識淵博者、思考者、交流者、有原則的、思想開放的、懂關愛的、敢於冒險的、全面發展的、善於反思的。
  8. 中心思想:總結探究單元中主要概念的陳述。中心思想必須:具有全球重要性,激發學生探究,應該是廣泛的、永恆的、普遍的和抽象的。
  9. 協作:共同規劃和反思—探究教學的有效性,並反思其對學習的影響。
  10. 概念為本的學習:注重大觀念和持久理解,而不是孤立的事實。
  11. 概念理解:掌握更深層的、能夠連接和組織知識的抽象概念。
  12. 學科性:指與特定研究領域或學科相關的任何內容。
  13. 差異化:調整教學策略以滿足學習者的不同需求。
  14. 早期學習者:早期(3-6歲)的經歷為未來年份的社交和認知學習奠定積極基礎(McCoy等,2017)。
  15. 形成性評估:學習過程中持續進行的評估,以提供反饋並為教學提供信息。
  16. 全球背景:提供探索現實世界議題並與跨學科主題建立聯繫的框架的總體主題。
  17. 探究:一種教學和學習方法,鼓勵積極參與探索、提問和調查周圍世界的過程。相關:探究循環:包括探索、參與、解釋和反思的探究過程。
  18. 跨學科:這種方法促進協作,並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合,以創造新見解、促進創新,並更全面地解決問題。
  19. 國際視野:促進對不同文化和觀點的理解、尊重和欣賞的概念。
  20. 特定概念:構成國際文憑小學課程理解基礎的基本概念。這些是:形式、功能、因果關係、變化、聯繫、觀點、責任(以及反思-應該是所有學習的一部分)。
  21. 知識:透過經驗和研究獲得的事實、信息和技能。
  22. 學習共同體:一個擁有共同教育目標和價值觀的群體,成員之間相互支持和協作。
  23. 學習目標:描述學生應該掌握的具體知識、理解和技能的陳述。
  24. 學習方案:完整的課程框架,包括知識內容、技能發展和評估策略。
  25. 總結性評估:在學習單元或時期結束時進行的評估,用於衡量學習成果。
  26. 跨學科主題: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整合在一起的主題。主題包括:誰是我們、我們身在何方何時、我們如何表達自己、世界如何運作、我們如何組織自己、共享地球。
  27. 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的具體方法和技巧。
  28. 理解:對概念、原則和過程的深入掌握,能夠靈活運用於新的情境。
  29. 身心福祉:個人在身體、心理和社交方面的整體健康狀態。
  30. 整體發展:注重學生在學術、社交、情感和身體各方面的均衡發展。

 

*術語定義根據國際文憑組織提供詞彙及文件

 

2024/25 探究課程

申請 致電 查詢

歡迎你,請注意英基使用Cookies。通過訪問英基、ESLPTA網站及其他英基的線上服務(如英基的應用程式),用戶同意英基可以存儲和訪問CookiesIP地址,並使用其他方法收集網站使用數據,以改善用戶的線上體驗。繼續訪問本網站即表示用戶同意使用Cookies,這將根據英基數據隱私政策處理。通過Cookies收集的信息將根據英基個人數據處理政策及其相關的個人信息收集聲明(“PICS”)進行處理。PICS的副本可在英基網站上找到。